乌池,金乌之足所印为池
乌池 池者,环有边界,内纳生灵。
九拐子,深山峻险之峰
九拐子,起自姚家山脊,有将军箭作记,在建设乌池-油竹乡道时,因地势爬升迅速,崖壁险峻,故而来回曲折九次以登其峰,千禧年初,山腰处谨剩两户农家院落依山而立,种有核桃、青李,多无余地,阡陌交通不胜便利,故而迁徒他处,唯存遗址,乃至杂草丛生,归复自然。依傍山体属变质岩结构,多层迭碎石滚落,时有碎石塌陷之险,修缮频复!及山顶,砍崖为道,交通相连,左右崖壁直冲云霄,黢岩穿插,却有苔藓伴生。冬至,为最高之地势,寒气于此涌入乌池,崖壁冻结,冰锥如茂林之状,千米可见,每逢艳阳天,白霜素裹,若羽衣罩满峰顶,天分两色,浩远可及!沿途鹤啸鸟鸣,路缘丰实。秋收时节,沿路山布满果实,唯四佳可颂,首为山栗,锥形如拇指般大小,自然脱壳,随秋风滚落,拾得后盐煮炒制一番,甘甜香糯!余者,猕猴桃、五味子、八月乍,需待幸运之人寻得,旧时有打山货之习,常有觅者山林穿袭!
垮崖,柱石的命运
作为乌池环池最高峰,是最早接受阳光洗浴的地方。三面之峰,南,冬,北面。东面,历经风吹雨淋暴晒,很早年前已经垮塌,成为断崖,这是垮崖的来源,坠落的石片覆盖下,鲜有草木,只剩一柱石嵌在顶峰之下,未知何时会滚落。东南面山脊,或许是处于半阴半阳的气候下,极适合兰花生长,是天然的育场,三步之内,必有兰花花苞,春兰或建兰,在春天的艳阳天,是兰香极其馥郁之地!在我还小的时候,发现这么个地方,自命为“兰草山”。
寒池,青山下的明珠
寒池,是位于垮崖之下的一口天然池,水冰凉透彻,来自三面山脊的水流在此汇聚,寒池之下的土地,谓之寒池沟,居有处所三五间,良田富土谷中现,莫问酒家谁处有,径深寻味明宅前。
龙神,精神之寄所
龙神为乌池中心的一块地域,传说是金龙精魂被镇压的地方,地块之上有八角庙,在千禧年前一直作为祭祀庙所,后被改设力驻村医院,被明宅管理。到八角庙只一座赭石建造的古桥通往,池内河穿桥而过流入落水洞。因在六年前被大水冲破,政府有新修庙桥,目前庙宇残破,桥也成为了摘茶之路。桥头的地质,根据垮落的石头发现含有大量的古化石,种水中游曳的痕迹,和石化的“石燕”,诉说着这块土地原来是海洋。这一点上,还有另一个证据,那就是在人们开垦时挖出来的尖螺蛳化石。
魂山,灵安故里,英魂永志
乌池安息之地集中在两处,一者属魂山,二者为曾氏祖地。小时候,我们顽皮孩童时,太姥告诫我们,一定不要去魂山晃悠。里面是村灵的安息地,直立的松丛和竹林,掩盖住墓碑。有的墓碑,刻刀下的文字已经斑驳,侵蚀得模糊,不知走过多少年月。有的合葬墓较为恢弘,碑面赫然刻着康熙三十年而立,恍惚几百年的岁月。熙熙攘攘,多少先祖英烈,在魂山被世人祭奠。
旋水洞,喀斯特地貌下的迷宫
整个乌池的水源如鹂头河、上坝,云雾山、涧水崖经过汇集,穿过盆地,经由龙神、夏族,流入泥塘后,窜人螺水洞。下坠,下坠,下坠到渡口河,成为清江支流。旋水洞,原本有多个泥塘入口,表面如太极一般调和,旋转,因携带泥沙,一直都是浑水,没人真正知晓水下的拉扯之力几何,只听说过曾经有一头水牛陷入其中后,再也没能拔出来,此后旋水洞成为了村里面的禁忌之地,我曾经臆想过,旋水洞下面可能是千疮百孔的暗河,水流冲击下,里面传来阵阵回声,就如同洪钟一样锤在心头,透不过气。
金子洞,蛟龙飞升之宫
乌池已知洞窟两处,一者为金子洞于中山界山腰,二者为断崖洞于牛塘峰山腰。金子洞,入口四季吹冷风而出,洞口狭小仅可佝身而下,始入即下陡坡,栏石断口,扭曲百折,下坠数百步,得听水激静塘,火光所映,光如镜面,镜面之下,金光怪笋如同日耀妖塔,浮游穿梭其中,似为妖物族地。援乳石而行,头顶星棋,脚印润土,得立于坪地而席,残烛老碳,谓前者之营。举闪电之光,普照四方,俯指而下,洞溅玉珠,水滴穿石,星光散漫,水声潺潺。复行二十步,着两路而行,右者为“好汉坡”,留缝不足膝度,弱稚可行,豆蔻及上,唯伏地贴耳弓行。初进,十丈巨石如城墙堵在眼前,表面自成一体,如龙鳞一般的石纹却也在光的覆盖下绽放光华,巨石主体引入地下,一面化成坡脊,延伸至顶,撑起此片妖城行宫。坡顶有前人古迹字样,“法生刻印-道光三十年”,颂者余音未绝。返迹而归,择左继续深入不到五十步,空间迅速收敛成窄缝,侧身而往,脚尖抵住乳石,左右浮摆,但打着光向脚下瞅去,暗河在白光下如青溪一般,流水之声也似韵律般婉转反复,朝前继续拨开帷幔前行约八十步,流水声被激流飞瀑布掩盖,又进入另一处宫殿映入眼帘,尽头是一堵绝壁,呈围合之势,长者称为“绝流涧”,是最后的取水之源。若有载具,攀援而上,据说有出口,穿过整个中山界山,直抵大寨。记此,若有下次探寻,携具前行,攀登峻险之景!

地理志 | 记恩施市下辖村庄乌池 创作by@kirkchan
V0 | 20241005 创建初版发布